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大农业”思想探析

来源:《<摆脱贫困>与宁德市情研究》论文集发布时间: 2018-05-23 10:42 浏览量:{{ pvCount }}【字号:    

林金灼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宁德市行政学院,福建宁德 352199)

 

摘 要: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上任之初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过热的非常时期,考虑到闽东资源禀赋,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瞄准主攻方向,提出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大农业”思想内涵丰富,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对闽东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追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历史源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大农业;宁德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其中的“大农业”思想,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大农业”思想的提出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德之初,宁德物价总水平上涨25%,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过热的非常时期。而当时的宁德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是全国“扶贫第一村”所在地、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贫困人口总数达到77万。1987年的宁德,全区生产总值15.46亿元,财政总收入1.1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81元。习近平同志从经济发达的厦门到贫困的宁德担任地委书记,一边面临的是物价上涨的压力,一边面对的是当地干部发展闽东经济的急切,能不能照搬厦门的模式发展闽东经济?习近平同志在上任之初,先是到闽东九个县作调查研究。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掌握了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和干部群众思想状况,初步确立了闽东发展的思路。

在讨论闽东今后的发展时,有的干部提出,学习特区模式,搞一个开发区。习近平同志经过全面分析后指出:“由于时间、地点、生产要素组合不一样,开发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要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有人说,可以另起炉灶,我不赞成,要从区情、区力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还是要依托现有城镇的布局,不能脱离现有城镇的生活设施另起炉灶,重新搞一个开发区。别的地区也许行,在我们闽东则不行。道理很简单,我们没有那么多财力。”习近平同志看到,宁德基建规模虽然不大,但小中有热,小中有乱。盲目投资,思路不清,急于求成等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发展经济的障碍。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的想法不切合实际。

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要想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小农业是满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树立农业全面、整体发展观,将农业作为整体工程综合开发。“闽东农业要上新台阶,闽东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广,就必须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这是他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对发展农业问题的“闽东思考”。

二、“大农业”思想的内涵

1988年9月,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讲到:“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里农业的外延已扩展到农林牧副渔的范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念海经”既要抓海洋捕捞和挖掘滩涂养殖的潜力,又要重视立足于本地的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既要发展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坚持富民、富村、富乡、富县并举,又要大力培育各种脱贫致富的典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大唱山海经”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方向和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作出了明确的定位。

(一)“大农业”思想注重面向市场

习近平同志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小农业满足于自给自足,现在的大农业则要面向市场,追求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农业商品观念替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

当时的闽东,交通闭塞,单程跑趟省会福州,至少4小时。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习近平同志发现当地的贫困首先是思想上的贫困,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制约严重。所以,他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首先打破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这些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的观念。

(二)“大农业”思想注重搞好粮食生产

首先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有些人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生了怀疑;其次,闽东当时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省水平。调入粮食难度高、压力大;其三,搞好闽东的粮食生产,是闽东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将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见,粮食生产对闽东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这时的粮食是大粮食的概念,不是狭隘地理解为水稻、小麦、玉米等,而是广义地讲指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习近平同志的“大农业思想”强调粮食、食品的重要性。

(三)“大农业”思想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

习近平同志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指出:“过去也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不是讲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追求的只是单体的经济效益。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新农业效益观替代了单体经济效益观。”

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传统农业常常忽视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对农业造成的长远影响。1989年1月,他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特殊意义上理解,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致富的主要途径。”发展林业是大农业的一部分,他指出:“在经济效益上,求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闽东的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山,兴旺在于林。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个闽东就富裕了。这是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1989年4月,他在讲到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时,指出:“我们讲的资源开发,是符合社会主义商品市场需要的开发,因而是经济的综合开发,这种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大农业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有了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在宁德的实践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

(四)“大农业”思想注重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大农业”讲的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在闽东要重视渔的发展。闽东依山傍海,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是不同层次上的贫困,属于困(难)而不贫(瘠)的地区。海洋经济是发展大农业中的一部分。在《摆脱贫困》中,发展海洋经济,首先是发展“大农业”和脱贫致富的现实和必然选择。“靠海吃海念海经”,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近平同志用这句话回答了“海”对于闽东发展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1988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指出“沿海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地处福州、温州两个经济活跃的开放城市夹缝带的闽东处于什么位置应当考虑。”当时,在南面的福州及闽南一带,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正走着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道路,对闽东的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在北面的温州则以民办工业和小商品市场著称,“温州模式”为闽东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但闽东要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走外向型经济和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依然缺乏必备的条件和要素。从横向来看,闽东的沿海开放,正处于打基础的时期,是属于开发式的开放;从纵向看,地县、乡村、个体几个层面都面临解决“温饱”的问题。对于沿海的开放县,习近平同志套用当时大家戏称的说法,是属于“穿西装的贫困县”。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夹缝经济区域发展的重点一般是建立经济带或者经济走廊,形成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和主导性产业,闽东的海洋资源丰富,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闽东海洋经济区带,打造“半壁江山”,这是闽东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五)“大农业”思想注重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激发了农民个人的活力,广大农民开始脱贫致富了。但是,习近平同志在深入闽东农村的调查中发现,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弱化现象成为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比如,小生产模式不利于耕种管理,农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等。他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提出,“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由之路。”小农经济下,多数是分散性种植作业,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不能改变农村原有落后面貌。他指出:“壮大了的集体经济,能够为分户经营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承担起引导农村进行开发性生产,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以及组织、协调千家万户家庭经营的职责,还能够通过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是改变小农经济思想,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大农业”思想的题中之义。

三、“大农业”思想的实现路径

“大农业”思想彻底丢掉我们头脑中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农业观,树立适应当前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农业”观。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农民思想封闭,市场开放水平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闽东对台特色,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宁德的对外开放度。大农业的外延已经扩展到与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

(一)强调以科技先导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我们的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仅可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节约要素的投入,还可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

(二)突出沿海对台特色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发展海洋经济理政思想,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紧扣闽东摆脱贫困这项最迫切的工作任务,帮助千家万户沿海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念海经”;二是立足闽东沿海面对台湾的地理区位实际,扩大对外开放,建立闽东特色的工业布局;三是科学谋划世界独有的天然良港三都澳的发展战略,构筑蔚蓝“闽东梦”,为闽东发展指明方向。为适应两岸不同的经济结构,多元发展对台贸易,既按现行政策办事,又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有所突破。1988年10月,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发展‘三资’企业,抓对台贸易,利用传统口岸和沿海重镇发展外贸,努力在对外开放上搞出自己的特色。”立足闽东自然资源优势,地委行署提出“三个窗口”建设,即:福鼎边界贸易窗口、三沙对台贸易窗口和三都澳对外贸易窗口。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沿海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他提出要借助闽东对台及华侨的优势,外引内联拓展新领域,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促进沿海工业的提升。1988年,地区行署下发了《宁德地区鼓励发展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优惠办法》,对“三来一补”的客商和企业,制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同年,经省政府批准,宁德地区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结束了宁德地区不能直接出口外贸商品的历史。

(三)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习近平同志在具体分析宁德条件时指出:“‘硬’的我们缺少些条件,可以多讲‘软’的。软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就很有一篇好文章可作。外商在我们中国投资反映最多的是我们办事效率不高,部门林立,扯皮推诿。从基本上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来看,我们闽东的条件不如别的地方;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讲软功夫。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我们不要模仿大城市,搞一整套庞大的机构,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全新的办法,比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等等。”

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肯定会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力保证。我们当然要阻止“马太效应”出现在贫困地区。

(四)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转移的疏导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当时有人提出“农民大量进城”的设想,习近平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习近平同志总结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受到大量农民涌入都市的困扰,产生了许多“城市病”的问题。他认为,要让城市全部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他提倡“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方向说,侧重于大力发展大农业,推进山海开发,鼓励富余劳动力因地制宜转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同时也鼓励兼业经营,如运输、饮食服务、服装加工等。”从我们今天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他当时提出的富余劳动力向大农业方向转移是具有远见性的。

习近平同志,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他还特别提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抓好农业是脱贫致富的前提,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根本的意义。农业是闽东的优势,闽东的过去、现在靠农业,闽东的未来也将维系于农业的综合发展。闽东的山海资源十分丰富,这是我区的长处,但开发得不够,做好山海资源综合开发的文章,意义十分重大、十分深远。”

如今的闽东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年闽东人的三大梦想:闽东建市、铁路开通、三都澳开发均已经实现。闽东正朝着“六新大宁德”建设,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作者系中共宁德市委党校讲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2014.8重印).

[2]陈林.习近平的“三农”情怀[J].人民论坛,2013,(05上):36-38.

[3]温铁军.注重小农经济发展确保大农业的安全[J].农村工作通讯,2011,(22):26.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