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的大局意识探析

来源:《<摆脱贫困>与宁德市情研究》论文集发布时间: 2018-05-23 15:39 浏览量:{{ pvCount }}【字号:    

陈书纪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宁德市行政学院,福建宁德 352199

 

   要: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的大局意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实践,既能体现地方服从全省、中央工作的大局,又体现闽东自身的实际情况;是尽力而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意识;是一种勇于担当,甘做辅垫,乐于奉献的大局意识;是实事求是,善于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的大局意识。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大局观;大局意识

“大局,是指其中特定的内容不仅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意义,而且具有局部由于种种局限所不具有的内容、意义和境界,从而容易产生‘大局’和‘小局’‘全局’和‘部分’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实践上的矛盾。”[1]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共同体中,必须有大局的意识。大局意识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就强调领导干部心中要有大局,定位大局,着眼大局,围绕大局切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习近平同志认为,“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2]24所以说,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对国家发展异常重要,他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强调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是一项基本要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他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当中,“要有大局观念,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按政策办事。局部可行,但全局不行的事,坚决不办。不能有短期行为,更不能为了追求个人政绩而不顾政策规定去蛮干。”[2]15

一、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大局意识的出发点

大局具有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属性,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而产生变化。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的大局意识是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闽东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尽力而为的大局观、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观,体现出实事求是,善于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自古以来,政治家们非常重视大局意识与全局观念。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的大局意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他是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了解国内国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统筹把握我国宏观形势。对于地方来说,就是服从全省以及中央的全局。当时的大局就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是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3]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全国大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当时全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全国通货膨胀严重,“通货膨胀已经使中国的经济决策陷入一种两难境地:价格体制改革带来了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过高的通货膨胀率给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4],严重制约了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国家开始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在国家困难面前,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有主人翁的精神,“要理解国家的难处,把国家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把民族振兴看作自己的职责。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5]并且还要求新闻部门多做宣传工作,“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来。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上来。”[2]641989年10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地直机关传达省委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局部要服从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振奋精神,明确自己的职责,健全组织生活,严守党的纪律,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维护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在行动上,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6]27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一切政策的制定都是从国家大局出发,“牢牢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2]153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家的实际困难。如,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当时我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大城市,国家将无法承受这一重压。习近平同志从大局出发,提出以就地消化为主,有序引导外出为辅的观点,符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闽东地区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能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为中央分忧的担当精神。

(二)从闽东的实际情况出发

习近平同志的在闽东时期的大局意识不是盲目的一刀切,在执行中央政策的时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作为地方要服从省、中央的大局,作为地方,也有自己的工作大局,就是在工作中要抓住主要矛盾,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是大局,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摆脱贫困,这是闽东的实际需要,闽东由于长期封闭,经济发展不上去,非常贫困,曾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是我国沿海唯一的成片贫困地区。所以,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期间,强调对外开放,他认为开放是历史的规律,十分重要,闽东作为福建省的一个贫困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和摆脱贫困的目标,自然也要遵循历史规律,积极采取对外开放的有效政策和措施。

在1989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我认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都应统一于商品经济规律的运动之中。”[2]72摆脱贫困是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工作中心,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强调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并将它作为闽东经济工作的大局,他在谈到共青团改革的时候还强调“闽东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闽东经济的整体战略。团的改革工作就有一个如何服从这个战略需要的问题。”[2]109

(三)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强调大局意识,就是强调党员干部要胸怀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站在党和国家的大局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自觉地认识、服从和维护大局。习近平同志认为,作为党员干部,要服从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1989年3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地直机关党员会议上传达贯彻全省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员必须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5]92在习近平同志的眼中,党员干部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对党员干部个人的利益也是十分关心的,在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方面,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领头羊的作用,注重发挥支部书记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村支部书记误工多,待遇低,在任时作贡献,退下时无出路等问题,习近平同志认为,要多关心他们的利益,他说,“这些具体问题我们都应当解决。村支部书记人选来源的渠道可以再多些,乡镇和企业党员干部也可以去兼任挂职。对于支部书记眼前的一些正当利益以及后顾之忧,我们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2]122

不过,当党员干部的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认为,党员干部要无条件牺牲个人利益。1989年8月16日,他在《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加强我区党的建设工作》一文中强调:“我们不排斥党员正当的个人利益,但是当党员的个人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党员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5]24以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为重,就要树立廉政价值观,要形成对腐败“零容忍”的共识。做到“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领导干部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做出损害他人、集体利益的行为,要从价值观上领会腐败的深层原因,做到警钟长鸣、慎独慎行,坚持用廉政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大局意识特点

习近平同志的大局意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实践,既能体现服从省、中央的大局,又对体现闽东自身的实际情况;既要求下级对上级服从的大局意识,又体现地方各部门互相协调的大局意识。既要求脚踏实地,办实事办好事,又体现注重长远利益,把握宏观大局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尽力而为的大局意识

大局具有长远性、根本性。习近平同志认为,强化大局意识,就要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全局,尽自己所能为大局作贡献。当时宁德作为贫困地区,很多人寄希望国家多拿一点,政策多支持一点,尽快摆脱贫困,然后,当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家也面临困难。1989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区财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他说:“当前国家财政有困难,地方各级财政也有困难,特别像我们贫困地区困难更大,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服从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整的需要。依靠精打细算,自行消化,解决困难。”[6]闽东虽然是贫困地区,但是,还需要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贡献。1989年3月习近平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一文中,指出要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闽东这个全局只能服从全省乃至全国这个全局。在当前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整工作中,如果需要牺牲局部的利益,还是应该乐于承担的。我们贫困地区还没有资格谈为国家大财政贡献,但有一点是可以尽力而为的,这就是: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2]77

1989年10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地直机关传达省委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切实做到对全局和局部有利的事情,就坚决大胆地去干;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暂时不利的,要以大局为重;对局部虽然有利,但对全局有害的,则坚决不干。”[7]21他要求各单位,各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自觉服从大局。不要只考虑要自己得实惠,特别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得失和改革开放大局的关系。”[5]91他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而有些人把改革的目的看作是为了得到实惠,对获得眼前利益期望值过高,忽视了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改革必然会付出代价。”[5]88在企业改革中,对企业的改革,也要求企业注重服从大局,对企业的改革“关键是否能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体现国家得大头的精神。”[5]7在企业改革中,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停产或半停产,部分工人闹情绪,有意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尽量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同时做好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人当中“提倡顾全大局。坚持反对分散主义、本本主义,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团结一致为治理整顿多作贡献。”[5]254各单位也要尽力维护地方的大局, 特别是闽东各县市更要顾全大局,他认为“各县市要合作,不要内部闹矛盾,”在讲到古田化肥厂的时候,他要求各县该储肥的时候,不要怕占用资金,肥料紧缺的时候,“化肥厂也要有大局观念,还要从支持发展角度,合理安排,不能只顾自己,只顾卖高价。”[5]115由于习近平同志当时在闽东期间,心怀大局,着眼大局,能够引导人们共同服务大局工作。

(二)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意识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认为党员干部应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观,不要只看一时的得失,他说:“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2]43因此,习近平同志极力推崇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每个人是平凡的“一滴水”,在那一点微弱的滴水之中,牺牲了“小我”,但是,为了最后的“穿石”要顾全大局,要有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要有这种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大局意识。

就如闽东的扶贫工作,习近平同志认为,每位党员干部就必须有滴水穿石般的大局意识。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2]26扶贫是一项大工程,这必然决定她需要靠无数人的共同努力,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会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富裕小康的生活。这是作为历史中的人所不能回避的。因此,习近平同要求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上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通过一任又一任的努力,发挥滴水穿石的精神,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一滴水”,要在自己岗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在扶贫道路上要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为了“最后的穿石”,要团结合作,顾全大局。

这里干部的团结对大局具有重要作用,领导班子不团结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大局意识,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能否搞上去,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这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有战斗力,而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又来自于班子成员的团结和集体作用,这里所说的团结,是指一种相互协调配合的和谐状态。”[2]155所以,对党员干部个人来说,要以党的事业为重,顾全大局。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思想,坚决维护和服务于工作大局,不能有自己的小算盘。具体讲,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多办实事,办好急事,同时要注意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就是讲大局。他说,要“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办急事就是要顾全大局,分清轻重缓急,对于那些急于上马的并且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的骨干项目,财政应该给予优先考虑安排。”[2]80

为了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大局意识,习近平同志提倡科学的干部评价机制,不能以一时政绩论功过,以避免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他说:“在考核政绩时,不能单纯看发展速度,不能鼓励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要看真本领、真功夫,看实实在在的业绩,要看综合效益,要鼓励大家去作艰苦的、有时是一时难以成效和,为后人铺底的工作,既要抓近期,也要抓长远的工作。”[7]29

三、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大局意识的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时期大局意,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为闽东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对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以科学的方法论审时度势

习近平同志大局意识显示他具有宏观战略眼光,具有辩证的思维,这源于他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能够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实践工作,善于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他在调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临别赠言中特别强调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正是以这种科学的方法论审时度势,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问题,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为闽东的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为闽东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贝的精神财富。

(二)以主人翁的立场勇于担当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时期的大局意识体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把国家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尽自己所能地服从大局。在当时闽东贫困面比较大,财政比较困难,而国家又面临通货膨胀,作为贫困地区,不能为国分担多少,但是,习近平同志认为,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倡自力更生,不该向上伸手的不伸手,可以少向上伸手的就少伸手,他在领导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过程中,都是注重发挥内生力量的做用,尽量做到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的大局中来。注重发挥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挥滴水穿石的韧劲来发展闽东,尽自己所能服从国家大局。

(三)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大局意识

对大局的认识与把握需要有战略的眼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树立大局意识,凝聚发展共识、减少改革阻力,加快发展进程。对于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大局的意识,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对于广大群众,大局意识的提升需要更加及时全面、入心入脑的系统性的宣传。一方面,领导干部以亲身实践做好模范,发挥好自身的带头示范作用,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广大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而且他还注重干部的团结,培养领导班子的大局意识,他在调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临别赠言中还不忘提醒干部要注意团结,他说,“我在宁德近两年时间里,感到地委一班人是团结的,气氛是和谐的,工作是积极配合的,希望地县各级班子今后继续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放胆开拓。”[2]155另一方面,就需要新闻媒体注重正确的宣传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大局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利益机制直接对个人起作用”[2]12,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诉求,如果在实践当中遇到人民群众对局部利益与大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理解不同的时候,容易对我们党的主张产生误解,习近平同志认为,这时,就需要加强引导,“解释党对事物的主张和看法,让人民了解党和国家的大事,使党的看法、主张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2]64

概而言之,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的大局意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实践,既能体现服从全省、中央的大局,又体现闽东自身的实际情况;是一种勇于担当,甘做辅垫,乐于奉献的大局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作者系中共宁德市委党校讲师)

参考文献:

[1]杨俊.人民论坛.大局意识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J].2016(10):16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9

[4]吕益民.中国通货膨胀的对策思考[J].经济问题,1988(3):39

[5]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专题一[Z].宁德市档案馆编,2013.

[6] 闽东快讯1989(56):1989-03-14

[7]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专题二[Z].宁德市档案馆编,2013.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