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路

作者:林琼福发布时间: 2018-06-05 08:50 浏览量:{{ pvCount }}【字号:    

林琼福

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措施,铺设了一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快车道”,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全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从2013年的634人增至2340人,创业项目从516个增至1969个,带动就业人数从1657人增至16109人,涉及行业从最初的传统农林渔业扩大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动漫制作等20多个行业,产生了一举多赢的良好效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国家、省级媒体相继报道了我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工作经验和典型事迹。

一、工作背景

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决策部署的过程中,率先在全省为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一系列含“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积极鼓励、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市委、市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抓这项工作,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从政策机遇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均明确强调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而且还催生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红利,为做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对宁德来说,随着“环三”规划的深入实施、“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建设的加快推进,也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施展才华、实现梦想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空间。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返乡高校毕业生这个想创业的群体能创业、创成业,是党委、政府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第二,从全市大局看,宁德曾经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大量创业创新人才作为保障支撑,特别是要把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这支重要力量的作用发挥好。第三,从现实需要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身,近年来,宁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大概保持在2万人,但是体制内消化比例仅为10%左右,面临的是“史上最难就业季”,而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还能带动农村发展、带动群众就业。第四,从创业情况看,作为“开拓者”和“探路者”,一些自发回乡的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筹措难、技术推广难、土地流转难、招收劳力难等诸多现实难题,并且还难以得到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全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大局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民生领域改革、做好群众就业工作、推动地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抓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委专题会议、现场会进行专门研究部署,并经常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针对性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在此带动下,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市、县(区)两级分别建立了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组织部长任组长,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具体工作由人社部门组织实施。全市121名市、县(区)两级党政领导、10家市重点民营企业和11个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分别与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挂钩结对,并在创业成功者与初创人员间搭建联系桥梁,深入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市委、市政府和市人社、财政等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多份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性文件,并确保扶持政策持续连贯。编印了《宁德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汇编》和《宁德市就业创业政策一本通》。将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纳入人才队伍管理,建立和实时更新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台账(台账内容包括:创业人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生源地、毕业时间、毕业院校专业、学历、个人出资比例、企业名称项目、企业地址、注册时间、注册类型、带动就业人数、联系电话、补助发放情况等16个项目)。

(二)加大资金扶持,激发创业热情。我市创业扶持项目有以下几项:一是创业项目补贴。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做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内毕业生创业项目启动资金,凡通过市级项目评审获奖的给予3—10万元补助;2016年起,扩大市级项目评审范围,安排就业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工商注册开业三年内创业项目,评审获奖给予310万元补助。二是开业补贴。高校毕业生首次创业,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正常纳税6个月以上,由纳税所在地财政给予每户2000元至5000元一次性开业补助。三是生活补贴。对入驻市大学生创业园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和创业项目获得省、市启动资金扶持的(即参加省、市项目评审获奖的项目),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创业生活补助(其中:市财政150元、县级150-500元),连续3年。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参加省级资助项目评审获奖数量、补助资金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四是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对未入驻创业园的创业项目给予每月最高不超过500元的创业场所租金补助。五是创业担保贷款。《关于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除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外,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最高可申请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期限调整为最高不超过3年,经经办金融机构同意还可展期1年,在贷款基础利率上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的,由财政部门按相关规定贴息。六是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初创三年内的小微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按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人数每人1000元,其他人员500元,总额不超过3万元。七是初创企业经营者进修学习补贴。每年资助10名优秀创业项目初创企业经营者,参加EMBAMBA等高层次进修学习,就业专项资金按不超过1万元标准补助。八是住房补贴。在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获省级项目补助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企业创办人员或团队(团队不超过3人),给予连续3年,每年1000/月住房补贴。九是扶贫奖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鼓励返乡创业企业参与扶贫攻坚,对通过两年以上的雇佣、合作经营新型农村合作社、采购农产品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每帮助一户贫困户脱贫,给予5000元奖励。

(三)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创业条件。全市建立了13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召开宁德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联合会成立暨创业大会,表彰10位“创业之星”,弘扬创业精神,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各县(市、区)普遍建立自主创业大学生协会组织。举办宁德市首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果展、闽浙边界(宁德·温州)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交流会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果展。组织参加温州创新创业博览会。建立指导专家库,开展精准帮扶。聘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开展创业讲座,解决创业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问题。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业氛围。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培育树立了林恩辉、魏林海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先进典型,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创新热情。重视社会地位提升,注重推选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注重培养先进典型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的后备人选。组织、人社、工会、团委等部门在推荐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各类先进工作者、各级劳动模范、青年五四奖章等先进典型时,优先考虑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丰富宣传途径形式,积极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网络,编印《宁德市就业创业政策一本通(青年版)》和《创业手册》,印制“致高校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的一封信”,向宁德籍在外大学生和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每人寄送一份。拍摄专题宣传片《创业热土、青春扬帆》,每月在闽东日报、宁德电视台开设专栏。

三、取得成效

(一)创业带动就业,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广大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个人专长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业领域横跨20多个行业,提供了近1.6万个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了地方就业矛盾,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家庭收入来源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新人”在边远农村地区创办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吸引了外出青壮年人口回流,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传播,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培育创业精神,成就了创新创业梦想。广大高校毕业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筚路蓝缕,历经重重困难挫折的考验,事业由小变大,个人不断成长,初步形成了不畏艰难、自立自强、团结协作、创新求变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福鼎江丁宝、古田姚丽云、东侨徐锦明等一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从成立之初的寥寥数人,通过短短两年多时间,迅速发展到如今拥有百名员工,创造年营业额千万元的良好业绩,实现了个人的创业梦想,也照亮了他人的创业之路。创业成功者们还将实现个人理想同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填补产业空白等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则兼济天下”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发挥虹吸效应,集聚了优秀返乡人才。我市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的虹吸作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目前,全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创业项目数比2013年分别翻了两番,带动就业人数增加5倍以上。许多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经过磨练,成长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带领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农村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有的还成为“两代表一委员”、各级劳动模范、行业标兵等先进典型。2015年村(社区)换届选举中,全市有241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当选为村(社区)“两委”,2016年从创业大学生中推荐评选20余名省市党代表、省市优秀共产党等先进典型,2016年有30名创业大学生当选为市、县(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017年我市创业大学生林恩辉成为省党代表和十九大党代表候选人。

(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广大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市场发展的脉搏,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开辟了多个转型升级的“抢滩着陆点”。他们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他们注重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品牌运作思维,积极推进“互联网+”,大胆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用好线上线下两种资源,组织开展高效精准营销,形成了一批“原始性”的创新,出现了一批“颠覆性”的创业,促进了知识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为宁德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我市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聚集规模、基础设施条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发展空间和需要巩固提升的地方还比较多。主要有:

(一)社会认知有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合理设计成才道路。但目前在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不正确的择业观。许多高校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心不足,对创业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把创业和失业相提并论。同时,在我国长期处于英才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心目中的高校毕业生往往是当年就能找到一份收入相对较高、单位较为稳定的长期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认同感较低,特别是一些学生家长、根本无法接受,认为去创业是没出息、没单位接受的表现。家长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冷漠和排斥心理也直接限制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去向。

(二)创业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的大学教育仍然注重知识层面,许多学生对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资金融资等方面并不了解。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及实践体会,在创业实践时往往遇到很多困难而缺少解决方案。

(三)创业项目的发展要素保障不够。我市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电商产业园的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仓储、物流、培训、展示馆、餐饮、)不够健全,交通不便,园区内入住创业企业偏少。

(四)创业科技含量较低。在调查中发现,创业行业集中在社会服务等易被模仿和劳动力型行业上,科技含量少,很难体现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同时,我市创业项目多为种植养殖类,农产品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缺乏规模化、品牌化经营,难以组织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质量控制流程和批量生产,全市拥有QS认证的农产品偏少。

(五)创业政策不够完善。创业属于就业机会创造中的新生力量,需要极大的政策支持,目前还未形成一整套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同时由于多部门管理导致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办事效率低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滞后。

五、发展思路

当前,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兴起,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正逢其时。下一步,要坚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认真对接落实好上级的部署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浓厚的氛围,进一步激发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的巨大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推动全市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要把创业引领计划纳入本地区“双创”工作总体安排,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和工作推动,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场地支持等创业扶持政策,深化落实工商登记改革,推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深入实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公益资金和市场创投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支持。要更加突出服务导向,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创业高校毕业生的意见建议,执行政策要请创业高校毕业生监督,落实政策要注重创业高校毕业生的感受,评判政策要以创业高校毕业生满意为根本标准,努力形成人民群众认可的经济社会效果,切实把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打造成“民心工程”。

(二)加强创业培训教育。一是培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在校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培养自主创业的意识,让其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奋斗,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每位在校大学生要完成不少于32学时、不少于2学分的创业课程,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二是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减少创业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相关部门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课程辅导,政府、社会个性化扶持,一条龙服务可解决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三)搭建服务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一是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的统筹,以及部门与地方政策的联动,确保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充分发挥各类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创新载体。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领域以及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发展。三是打造项目融资平台,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鼓励国有和民间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相互补充促进,共同服务高校毕业生创业,尽可能提供短平快、灵活的信贷产品。加大外部风投力量的引进,推动市场力量参与服务高校毕业生创业。积极争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基金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四是围绕我市水产、电机电器、新能源、茶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通关电子平台建设,促进我市跨境电商进出口的发展。抓好农产品QS认证和质量安全管理,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以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完善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和监管,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指导和规范,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

(四)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发展交通出行、物流、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生活服务众包,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信息,优化传统生活服务行业的组织运营模式。探索将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动漫制作等新兴业态创业大学生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健全完善社会兜底保障机制,降低创业风险。

(五)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新闻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开展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广泛宣传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事迹,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通过创业协会、网络平台、线下社区、公益组织等途径扶助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互助互扶,培育众扶文化。加强教育引导,使广大创业高校毕业生牢固树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意识,规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自觉形成守信守法的观念,脚踏实地走好创业之路。同时,坚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形成对失败的正确认知,鼓励开放思维,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从文化层面提升社会对创业创新者的认可和尊重。

(作者系宁德市委党校县处一班学员、市人社局副局长)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