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讨

来源:《<摆脱贫困>与宁德市情研究》论文集发布时间: 2018-05-23 15:55 浏览量:{{ pvCount }}【字号:    

兰光其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取得的显著扶贫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研究与探讨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不仅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效应,而且对全国具有可复制和样板意义。

关键词:宁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讨

一、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人们一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由于历史、地理、交通、海防前线等原因,一度被列入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的“经济断裂带”。1985年,闽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3%,其中收入低于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达77.5万人,约占当时宁德地区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 “摆脱贫困”一直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读者来信反映当时福鼎赤溪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全国性的扶贫攻坚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身体力行,矢志探索,总结提炼了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著述了《摆脱贫困》一书,形成了一系列推进宁德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树立“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注重“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选准扶贫开发的路子;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增强扶贫攻坚的韧性;坚持“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脱贫工作;注重发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核心力量”,为夺取扶贫开发事业的胜利提供组织保障。习近平同志这些远见卓识的思想、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来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对新时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宁德广大干部群众在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科学思想的引领下,矢志不移、持之以恒进行扶贫开发实践与探索,历经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解决温饱为基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倡导“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把脱贫致富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大农业”路子,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创业、“摆脱贫困” ,掀开了扶贫开发事业的新篇章。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主线,国务院批准宁德以开发促开放农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在全省率先开展“造福工程”,积极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加大对贫困乡镇、农村水电路广电“五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消除了绝对贫困。三是新世纪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精神,强化政策措施扶贫、实行产业联动扶贫、完善基础设施扶贫、组织整村推进扶贫、加大“造福工程”搬迁扶贫、筑牢基层党建扶贫、加快农村金融扶贫、开发旅游资源扶贫、加强技能培训扶贫等。 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20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弘扬和践行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咬定目标,矢志不移,铁心拼搏,久久为功,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闽东贫困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扶贫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5年位于全省设区市前列,从85年330元上升到2014年11302元。农村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77.5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14.5万人(国定贫困线以下11.32万人)。贫困面从85年的35%下降到2014年的5%。30多万边远山区贫困群体通过造福工程搬迁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2015年2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并充分肯定、2016年元宵节前夕习总书记在人民网与村民视频连线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畲族村等一大批贫困村通过“造血、换血、输血”三个阶段的艰辛探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整体改变了面貌。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67亿元、比增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36.78亿元,比增15.5%,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城镇化率为52.9%。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始终坚持协作配合,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帮扶到户,农户脱贫步伐加快;始终坚持整村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始终坚持“四下基层”,一线扶贫氛围浓厚,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要坚持做到“四个必须、四个结合”:必须坚持领导挂钩,做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必须培育群众内生脱贫致富能力,做到扶贫开发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必须提升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做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必须实施精准扶贫,做到面上突破与点上攻坚相结合。

新常态下,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以创新精神激活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解决“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推动实施的领导挂钩、干部包户、山海协作、对口帮扶、龙头结对、园区共建、生态补偿、考核考评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目前,宁德在认真传承的基础上,针对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行拓展延伸,要着眼长效、建章立制,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积极构建“市、县、乡、村、户”各层面联动、“党委、政府、部门、社会”全方位发力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六四”(“六到户”、“六到村”、“四到县”)工作新机制。首先要围绕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到户”机制(干部包户、龙头带动到户、造福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确保到2020年贫困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实现全部稳定脱贫。其次要围绕提升重点村整村推进水平,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到村”机制(即领导包村、资金项目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党建扶持到村),通过2014-2016年和2017-2019年连续实施两轮整村推进扶贫,实现450个贫困建制村改变面貌,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第三要围绕重点县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四到县”机制(资金扶持到县、山海协作到县、交通改善到县、城镇化推进到县),力争到2020年,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取得的扶贫成果为世人所瞩目。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在中国东部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充分肯定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

二、新形势下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与对策

新形势下,宁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学习《摆脱贫困》一书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汲取经验智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号召,进一步坚定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盯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目标,按照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扶贫思路和举措,贯彻习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六精准”的新要求,着眼于传承与创新,坚持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三不变、三结合”的总体思路:即坚持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的方针不变、整合资金资源投入的方向不变、干部挂钩联系帮扶的方法不变,“输血”帮扶与“造血”自立相结合、就地脱贫与搬迁脱贫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转移就业相结合。把握扶贫开发工作两个要点:一是提高扶贫政策措施的精准度: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帮扶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证。二是着重抓住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点: 发展生产是根本,要通过致富能手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决“生产缺依靠”问题;技能培训是基础,要加强贫困群众就业培训,解决“就业缺技能”问题;信贷资金是关键,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解决“发展缺资金”问题;防止返贫是底线,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返贫缺保障”问题。继续努力探索具有宁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一要立足“拔穷根”,在推进思想脱贫、提高人的素质上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因此,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做到“扶志”与“扶智”双管齐下,“授鱼”更“授渔”。一要着力解放思想。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扶志。欲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面貌,必须克服安贫乐道、“穷自在”的心理状态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进一步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向“先富”看齐,观念先“飞”、思想先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二要注重技能培训。有的人不是不想富,而是没法子富,没路子富。缺乏发展生产、转移就业的技术技能,是制约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和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为1万户贫困家庭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实现“三个一”目标: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劳动力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技能,都有一个稳定增收脱贫项目,至少实现一个劳动力稳定就业。此外,还要培育一批村级“脱贫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在家搞生产,出门找就业。三要致力教育扶贫。要以“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工程,这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

二要立足“换穷业”,在推进产业发展、拓宽致富渠道上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扶贫开发,关键在开发,根本靠发展。只有让贫困地区尽快发展起来,才能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导贫困地区走资源转化型路子,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特色经济。宁德市旅游局编辑了《乡土闽东,一品清新》,推出宁德乡村旅游特色线路及景区概览。当前,宁德有些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好路子。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推动资金、理念、技术、人才到村,合作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二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宁德“空壳村”比重超过60%,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贫困村的脱贫致富。要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提供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服务。三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扶贫开发,要整体联动。” “跳出扶贫抓扶贫、 跳出农业抓扶贫、跳出农村抓扶贫”,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当务之急是推动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城促产、强产兴城,努力打造“一县一业一品”。

三要立足“改穷貌”,在推进基础建设、改善农村条件上精准发力。宁德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老、少、边、岛等区域,虽然经过多年扶持,但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因此,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统筹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资源、扶贫力量,克服过去扶贫资源碎片化、各自为战、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变“漫灌”为“滴灌”,发挥好扶贫政策1+1>2的叠加效应,解决好扶贫资源到村到户到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宁德还有1200多个边远偏僻自然村,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太差,只有通过搬迁,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宁德准备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用6年时间对这些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每年搬迁200个村、2万人左右。在落实安置点建设用地上,参照“灾后重建”用地实行优先安排:在规划设计上,重点安置在城郊、集镇等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便于就业的地方;在搬迁补助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再增加3000元补助资金;在基础设施配套上,每年建设18个百户以上安置点和25个50-100户安置点;在后续发展上,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统筹解决搬迁安置点群众的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要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要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贫困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户和宽带乡村工程,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四要立足“治穷病”,在推进民生改善、完善保障体系上精准发力。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社会保障各项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到“三个有、三保障”。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到户,根据财力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要把农村各类保障、救助政策与科学精准扶贫相衔接,针对贫困户主要存在的因病、因灾、因残、因子女上学等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通过财政出资、公益事业、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贫困户救助资金。重点实施贫困户大病救助、因灾致贫救助,并对贫困户子女就学给予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差别化的救助政策,切实防止脱贫户返贫。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做好村庄规划,加大贫困地区群众危房改造。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与康复服务设施条件,持续推进“海云工程”。加强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广大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