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闽东之光传播开去”——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研究

来源:《<摆脱贫困>与宁德市情研究》论文集发布时间: 2018-05-23 10:08 浏览量:{{ pvCount }}【字号:    

陈小韦

(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闽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由于对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多和现代媒体传播意识不强,闽东的文化名声不够响亮。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对闽东文化建设提出了设想,将其称为“闽东之光”。本文依照这个思路,分别从山海、民族、民俗、宗教、革命五个方面梳理闽东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从资金、人员、时间、空间、媒介五个方面探讨传播闽东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自觉。通过系统、综合的谋划,培育与打造闽东特色文化品牌,将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关键词:闽东之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品牌

引言

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东南端,有一块宝地——宁德。宁德市俗称闽东,位于腾飞中的海西东北翼。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闽东地理兼有山海的优势,境内山高林深,水奇川秀,矿产丰富;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港口众多。这里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的痕迹。此后,在三国、晋宋、唐宋、明清时期,闽东人民陆续创造了灿烂独特的闽东文明。照理说,这里应是驰名中外的东南明珠。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闽东的文化声名并不符合上天赐予她的自然禀赋,不仅落后于同在福建省的闽南、闽西,甚至淹没在邻近的闽北和浙南文化版图中。可以说,闽东的文化名声还不够响亮。

造成这种尴尬而又无奈现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对于文化问题,最直接而根本的方法就是从文化角度思考。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给闽东人民作了启示。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这篇文章中,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文化的建设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对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多造成的缺少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认为,闽东的灿烂文化和锦绣山河都是一种光彩,“认识到自身的光彩,才有自尊心、自信心,才有蓬勃奋进的动力”①;第二,是对现代媒体传播意识不强造成的缺乏文化自觉。习近平同志说,“不能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现闽东的闪光点”,没有能为人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法体现,宣传工作就无从落实。

习近平同志形象地将打造闽东文化名声的任务形容为闽东之“光”的传播。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闽东人如何承接弘扬闽东文化的重担?本文认为,针对闽东文化声名不显的深层文化制约因素,依然可以从习近平同志的《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当中找到突破的思路:第一,“必须好好认识闽东的闪光点”,要把握住闽东的闪光之处;第二,“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注意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以上两点,综而言之,就是培育和打造闽东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下文就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角度,重新审视闽东的文化资源,明确文化的品牌类型,探讨品牌的传播方式。

闽东,如本土前辈学者的研究,受到诸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地理单元的错杂、政区单位的变动、文化中心的迁转),并没有形成统一地域特征的“闽东文化”②。但闽东各个地理区域、各种文化领域在各自复杂发展的历史中所创造的灿烂成果和闽东学者对其分别进行研究的辉煌硕果,为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划分闽东文化资源类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闽东文化资源纷繁复杂,本文学力所限,只能谈谈山海、民族、宗教、革命、民俗五个“主要矛盾”,难免挂一漏万。主要矛盾又可以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本文的这一部分试图站在前贤研究基础之上,从激活闽东传统文化“现实感”,即激发其与当代生活关联的“生长点”角度,对闽东的文化资源作一个梳理。

(一)蓝绿山海

所谓文化,乃是人类文明对自然对象的实践与改造。所以,要探视闽东的特色文化资源,首先面对的就是上天赋予闽东的自然地理禀赋。关于闽东这块神奇瑰丽的土地,一部丛书的序用优美的语言概括了她的特色“九百一十三座巍然耸立的千米高峰,擎起了一片南国蓝天;八百七十八公里长的海岸线,托出了举世闻名的三都港等一个又一个港湾”。不错,闽东的地理特色就在于她的山海交融。闽东全境山岭起伏,高差悬殊;海岸线曲折,海岛、港湾众多。她不仅有山的恢弘,亦有海的壮阔,这造就了闽东特色文化的兼容之气。我们这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兼容,有汉族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兼容,有本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兼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绿色的山区文化与蓝色的海洋文化的兼容。闽东的这种文化特质在福建乃至中国都是少有的。其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的内敛和深沉,又预示着海洋时代的开拓和进取,既是过去国人生活形态的“活化石”,又是将来民族生活理想的“教科书”。蓝绿的山水,是闽东特色文化的基石。

(二)金色民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然地理的类型决定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族群聚合形态。闽东网格状水系的分隔,使本地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最密集的聚居区——畲族。“中国畲族一半在福建,福建畲族一半在闽东”,无论对于“山哈”一族的来源有多少争论,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在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在闽东山水间已经和平稳定、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在闽东的青山绿水间,这个勤劳淳朴的民族发展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语言、歌谣、医药、武术、建筑都独创一格。最能直接表现他们文化的还是畲族服饰。畲族传说为凤凰的传人,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凤头;衣裳用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象征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这种对祖先的原始崇拜和对本族群来源的文化认同反映了闽东畲族高贵的优越感,显示出少数民族难得的文化自信。金色的民族,是闽东特色文化的招牌。

(三)古色民俗

自然对象的性质和特色,又决定了人类对它改造的形式与成果。闽东这种山海交融的地理特色,决定了闽东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闽东民俗的特色。明代方志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闽东“其俗朴而专,和而静。男女安耕织,兄弟不相离,士民淳力尚作,无浮靡之态”。闽东特色的民俗很多,从饮食生产到服饰节俗,从戏曲传说到方言俗语。本文将视角集中在闽东特色的建筑民俗——廊桥之上。闽东木拱廊桥和闽东传统村落历史生活息息相关,据2001年度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课题《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调查,闽东有木拱廊桥53座,遍布闽东各县市。可以说,这种独特的建筑民俗,很好地诠释了建筑与闽东自然环境的关系,集中展现了闽东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特色,她体现了闽东民间技艺的高超,选址、建台、测水平、造拱架、上剪刀苗、架桥屋等无不体现了闽东造桥工艺的精湛。她反映了闽东的造桥习俗,从择日、祭河、上梁、赏众、踏桥、福礼等都反映了闽东民俗程序的复杂。还有桥约、碑记、楹联等更表现了闽东文人的情怀。廊桥既是闽东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又是闽东特色文化的可识别意象。以廊桥为代表的古色民俗,是闽东特色文化的标志。

(四)秘色宗教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种文化意象——宗教,宗教是一个族群对其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产生的信念与皈依。闽东先民在自然山水间创造了闽东特色的民俗,也在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诞生了闽东特色的宗教信仰。在闽东特色的自然山水和民间生活基础上的宗教信仰,同样是兼容而有个性的。闽东的儒、释、道、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临水夫人及其他地方神祇崇拜都很旺盛。别的地方,因为教义的不同,教派之间水火不容,闽东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在闽东的许多山上,道观、寺庙并存,和谐共处。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支提山。支提山最多时有佛寺三十多所,千圣天冠铁佛、五爪金龙袈裟、毗卢遮那佛像等都是海内外罕见的佛教文物;又是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一洞天,被道教宗师陶弘景的《真诰》称为“司命之府”,佛道的底蕴都极其深厚。宗教信仰本身就具有超验的特质,将人引入对彼岸世界的玄思妙想,神秘的支提山是如何将人间的香火与远奥的世界联系起来,是关心闽东文化的学者一直在探索的话题。以支提山上的佛道融合为代表的秘色宗教,是闽东特色文化的象征。

(五)红色革命

闽东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她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都保持着鸡犬之声相闻的“理想国”状态。然而闽东人民血液中的那股忠诚勇敢的品性,在时代进步风潮的吹动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激荡起了一曲光荣与悲壮的英雄史诗。闽东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拥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闽东根据地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牵制了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力量,使长征的红军主力安然转移;闽东游击区的战斗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略的军事思想;闽东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是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重要依托;闽东革命谱写了畲汉两族的深厚革命友谊;闽东诞生了红军最早的海上游击队;闽东革命培养了无数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闽东独特的山水养育出的无数杰出的闽东儿女,利用闽东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残忍狡猾的敌人反复周旋,将他们的热血洒在闽东的崇山峻岭和江河湖海。红色革命,是闽东特色文化的亮点。

 以上,从山水、民族、民俗、宗教、革命等方面梳理了闽东特色文化资源。应该说,整理闽东文化的工作,前辈学者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研究。本文的着眼点在于,这些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地区同类文化的特性在哪里?抑或,更进一步地探讨,闽东文化资源内部的共性是什么?从前面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建立在独一无二的山水之上的闽东文化有个一以贯之的特点——就是兼容的个性。山水有个性,没有一个地方像闽东这样既安坐在环山之中,又时刻面朝大海。民族有个性,没有一个地方像闽东拥有这么密集的畲族群落。民俗有个性,没有一个地方像闽东保留这么丰富的桥梁经典。然而,闽东的文化特性又不是绝对地隔绝封闭,在个性之上,她有着兼容的气度。山水兼容,所以闽东既能接纳“山客”,也能容纳“疍民”。宗教兼容,所以闽东不排斥佛道,也不排挤外来宗教。政治兼容,所以闽东既协助中央红军长征,又支援闽北、浙南苏区的斗争。在兼容的气度下,保护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独立发展,这就是具有闽东特色的文化自信。

笼统地谈闽东文化失之于泛,孤立地看闽东文化失之于薄。用闽东文化的兼容气度统聚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类型,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完成了对闽东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层视察,我们才有理由说“对自己手里的货色有充分的了解”。下一步的任务是,利用开放时代的一切因素,充分调动闽东的文化自觉,将深藏着的“闽东之光”传播开去。

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地委任上时,策划了一出山水风光片宣传闽东,名字叫《山与海的交响——闽东抒怀》。“交响”,将闽东特色文化的基础——山与海的张力点睛出来;抒怀,则表露了习近平同志对闽东的深厚感情和寄托的殷勤期望。习近平同志希望将这部音乐风光片制作成雅俗共赏、中西合璧、视听结合的宣传闽东的经典文艺作品。这部片子经历了一年多的策划和几度创作,调动了省音乐协会和闽东本土词曲创作者的集体力量,由彭丽媛、董文华等著名歌唱家演唱,在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播出,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电视文艺一等奖,并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这很好地激发了闽东人的自豪感,有力地向外宣传了闽东。当年,宁德地委这一系列的文化行为,启发我们从整体上思考闽东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就是要善于打造闽东文化品牌,塑造更综合更系统的闽东文化共同体。

(一)拓宽融资渠道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虽然,一定的经济水平未必就有同等水准的文化繁荣,但文化的发展却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前闽东没有力量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是因为当时闽东全社会还在致力于经济上“摆脱贫困”的工作,没有余力投入到闽东特色文化的建设当中。《让历史告诉后代》这本书的序言就动情地叙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资金短缺、物价飞涨的情况下,闽东革命纪念馆在习近平同志等地委领导的特别关心和帮助下才顺利地完成建设的情形。今天,从国家到福建省再到闽东都基本实现了脱贫致富,在这么一个发展阶段,文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经济和文化互相渗透、转化、提升并构成一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策划、创造、营销、宣传、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市场运作。

1、规范财政资金。闽东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资金的固定来源是国家财政的专项基金。近年来,国务院、财政部、文化部等部委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在资金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福建省和宁德市也相应出台了《金融支持福建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宁德建立了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分别设立了1001000万元不等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扶持闽东特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等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大了对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扶持力度。

2、加强金融信贷。闽东特色文化品牌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要通过组织论坛、研讨会、洽谈会等形式,加强闽东特色文化项目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促进政、银、企加强合作。要积极开发适合闽东特色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大力拓展土地、厂房、房产等传统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支持文化企业融资。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闽东特色文化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促进产业链整合。比如广播影视方面,支持闽东特色文化影视剧(含动画片)创作生产,扶持霞浦影视产业基地建设、数字化影院(城)建设改造和广电新业务的发展;比如演艺娱乐方面,扶持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团体如畲族歌舞团,支持大型演艺娱乐项目如白水洋原生态演艺的发展,推动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比如文化会展,重点推动闽东大剧院、规划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再比如工艺美术,支持珍华堂、盈盛号等工艺美术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和工艺美术品专业村建设,积极开展融资租,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工艺美术产品创新和工艺美术精品开发等。

3、发展民间基金。闽东特色文化的培育与保护要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当前政府正在转变管理职能,从领导、管理变为服务、监督,不再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财政资金不可能覆盖所有文化项目,而市场和商业的逻辑决定金融杠杆更容易向显而易见、能迅速增值的龙头产业和企业倾斜。于是,民间公益基金成了解决财政和市场顾及不到的零散的民间文化项目的突破口。闽东在民间公益文化基金方面有着优势:闽东有很强烈的宗族礼教观念和乡土认同意识,许多在外的乡贤心念桑梓,时刻想着用自己的财富回馈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有些县市比如周宁,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周宁积极实施的“文化回归”工程,引导乡贤捐资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发展,设立基金1.32亿元,直接投入文化基础建设4000万余元。闽东各县都可以学习这种模式,不等不靠,通过设立冠名基金、评选慈善之星、举办慈善晚会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乐善好施、文化扶贫的良好氛围。激发民间自身的创造力,为闽东特色文化建设注入健康和活力。

 (二)统聚人力智力

文化是人对自然和文明的改造,人既是改造文明的最重要因素,又是文明改造的最优秀成果。闽东特色文化品牌可以是别具一格的物理形态,也可以是独树一帜的精神价值,联结这二者的,则是闽东大地上的人。闽东地灵人杰,自古以来能人志士代代不穷,他们中有闽东籍而扬名国中者如郑虎臣、林聪、甘国宝,有外省而留名于闽东各县者如陆游、朱熹、冯梦龙,有“文章破八闽之荒”的开风气之薛令之,有西台恸哭令千秋感喟的谢翱,有理学名士陈普、黄复,有宗教座师圆瑛、罗文藻,有商界巨子林振翰、钱仿周、冯近凡,有科教闻人林滋秀、陈心陶、黄寿祺。这些闽东名人既是闽东特色文化的创造者,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成为闽东特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精神主体。我们今天谈打造闽东特色文化品牌,更是要重视“人”的因素,闽东人的精神和智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共识凝聚到什么程度,决定着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火候进展到什么程度。

1、规划主体: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思想规划的权威主体是宁德市委、市政府。文化建设是闽东整体社会建设的一部分,闽东文化品牌的打造在闽东整体发展中占据什么位置,具有怎样的影响是要由市委、市政府来规划和定位的。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新文化”作为“六新大宁德”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保护闽东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廊桥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重视培育文化名人、文化大家,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着力构建丰富多彩新文化的“大宁德”。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具体负责主体是宁德市委宣传部,宣传部重点规划建设 “一条旅游精品线路、一座工艺博览城、一座茶文化城、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一个文化主题公园、一个畲族生态文化保护区、一个影视基地”等“七个一”工程,为闽东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制定系统发展思路。

2、知识主体:宁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推手,社科联在搭建宁德社科交流平台,发挥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培育宁德本土社科力量,为闽东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自2010年以来,宁德市社科联每年编选的理论研讨文集里,和文化品牌建设有关的文章比重都很大(分别为8篇、14篇、16篇、14篇)。闽东的高校、党校、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单位也积极参与到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智库当中,有从整体的方面提纲挈领弘扬闽东文化的(宁德行政学院,2011),也有从具体的创意文化(宁德师院艺术系,2011)、廉政文化(宁德市委党校信息中心,2012)、红色文化(宁德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2013)以及古田陈靖姑文化(宁德师院中文系,2011)、霞浦摄影文化(宁德市委党校哲法教研室,2012)等领域提供参谋。没有谁比闽东人更了解闽东,因此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要重视本土智库的作用。

3、专业团队:除了地方领导的重视,知识界的智力参与,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播,需要专门的团队联络、运作、落实具体事宜。前些年,闽东成立了“红土地文化促进会”,组织了重走红军路的声势浩大的采风,出版了《浴血坚持中的草根英雄》等书,扩大了闽东红色文化的影响面。福鼎成立了白茶工作小组,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展览和评选,使得“福鼎白茶”四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样,闽东特色文化的品牌整体,也需要专门团队的推广。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去年推出一档闽东特色文化栏目《闽东文化大观园》,交由专业的影视公司制作,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专业团队的具体操作,应该交由专业的文宣团队进行,但是这离不开文化主管单位的指导,因为商业公司的逻辑在于企业效益,而闽东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打造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公益事业。宁德市委党校有一支很好的团队,他们年龄结构合理,知识背景完善,与宣传部、社科联、党史研究室以及地方学术耆宿林校生教授、缪品枚先生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相信这支朝气蓬勃的团队能为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播贡献力量。

(三)抓准时间节点

明确了闽东特色文化的资源类型,拓展了充足的资金渠道,配备了高效的人员团队,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都已经具备,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文化是一种体验,是人在时空当中的生命体验,时空是人类一切生命以及人文活动的容器,所以要最大效益地利用文化资源,就要善于处理时空。

先说时间,时间是万事万物的内在尺度。人的文化记忆也是有时间性的,从一个信息的发端、重复、衰减到消亡,都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要增强人们对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印象,就要不断强化时间概念。今天的信息传播时空是碎片化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接受或拒绝任何信息。要人们对一个信息印象深刻,并且主动选择,必须在一个时间段里不断增强信息强度。因此,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提炼好节庆主题,加强时间上的发酵,让闽东特色文化因素延绵于自然时间之中。

1、年。闽东可以在每年都选择一个主题年份,在这一年内专门宣传这一类型的特色文化,比如今年是“赛岐暴动”、闽东苏维埃政权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闽东分田运动、闽东特委成立等在闽东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八十周年,明年是洋面山会议(福安)、桃坑大捷(宁德)、端午节奇袭(福鼎)、萧家山伏击(周宁)、堵坪会议(柘荣)等挽救闽东革命形势于危亡之中的关键胜利以及“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赣临时省委”成立等与相邻革命根据地同气连枝壮大革命力量的八十周年纪念。那么,今年或者明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闽东红色文化。我们以这些闽东革命大事件为契机,创建一个“闽东红色文化年”,还可以和浙江、江西、闽北一道合作,创建“闽浙红色文化交流年”、“闽赣革命交往纪念年”等等,共同激发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革命友情的回忆。同样,我们可以以其他由头接下来开展“闽东山海文化年”、“闽东畲族文化年”、“闽东廊桥文化年”等等。专题年份是一个“长时段”和大时间的概念,它承载的时间容量很大,因此承担的任务也很重,在专题年份,闽东的特色文化品牌要弘扬“走出去”的精神,通过文化交流,加强和周边区域的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将新兴闽东宣传出去,让外界认识闽东,关心闽东,“向往闽东,热爱闽东”。

2、月。年份属于整体性的文化时间,细化下去,我们需要以月份作为常态化的文化时间。再以红色文化为例。“红五月”是国家一直用来宣传教育红色文化的月份,我们同样可以用来策划闽东特色文化旅游。在红色的五月里,我们可以应用多种有益形式持续展现闽东特色的红色文化形态。具体来说,可以策划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节,邀请著名军旅歌唱家来闽东开展红色音乐汇演先声夺人,作为开幕;接着红色电影沙龙、红色诗歌朗诵、红色话剧演出、红色舞蹈比赛、红色文学阅读等等一波接一波的红色浪潮跟进持续发酵加温。在时间上,让大众的审美思维在火红的五月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不仅能宣传闽东红色文化品牌,还能够成为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畲族文化,习近平同志当年建议办一个畲族文化节,搞一个畲族文化大检阅,福安、福鼎等地有“三月三”“二月二”等畲歌比赛,但是闽东还没有足够隆重的综合性的畲族文化节庆活动,热闹两三天也就过了,应该利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持续地宣传畲族文化。

3、日。有了专门的主题年份,一年里也有特别的专题月,闽东特色文化品牌还需要纪念日的培育与打造。人们生活在一个长时段的时间中,岁月就像是延绵不绝的流水,但这条时间长河却是由每一个时间点组成的,因此我们时间记忆的基础也是在一个点上,比如世界读书日是每年423日,因为那是文豪莎士比亚的生日;中国的情人节是七夕,那是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名士风流和美丽传说,都是最让人民印象深刻的主题。闽东有那么多文化名人,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学习先进地区名人故里经营文化资源的优秀经验,立足本土,以满足闽东本地人民对闽东特色文化的新奇感与求知欲。在这些日常时间当中策划相关的纪念活动,比如参观名人故居、学习名人诗文等等。另外,在演绎方面,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等9个院团全部完成“划转”任务,文艺院团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加强与旅游、演艺等企业的合作。开展“魅力闽东”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每周五晚在宁德市艺术馆举办的“魅力闽东”文艺演出,以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为主要演出力量,整合福鼎市越剧团、古田县闽剧团、寿宁县北路戏剧团等民间演艺资源,丰富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取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丰富闽东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培养民众对闽东特色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四)营造记忆空间‍‍

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打造,除了时间上的持续发酵外,空间的利用和经营也很重要。空间是直接承载文化的物理形态,对空间的经营理解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了闽东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是否成功。以闽东红色文化品牌为例,闽东要着力于红色历史记忆空间的营造。这里说的记忆空间,并不单纯指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这样陈列革命遗物的文化部门,而是指一个大范围的“元场所”,即实际发生过红色革命历史事件的地方,这样的场所保留和繁衍着集体记忆。闽东红色旅游的这个“元场所”,无疑就是当年苏区首府所在地福安柏柱洋。本文试以柏柱洋为中心,往闽东各红色旅游景点辐射,探讨多种空间经营模式。

1、红色圆心功能区。“四大旧址”——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闽东特委旧址、闽东妇女工作团旧址、共青团闽东特委旧址,当年闽东革命的“心脏”,都坐落在柏柱洋的斗面村。这些旧址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革命标语“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马立峰书),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革命志士的冲天豪情。旁边的山下村,树立的“闽东分田斗争纪念碑”,见证着八十年前从这里开始,遍及闽东全区的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往外的细日山村,是当年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的社址,宣传鼓舞着闽东革命的进程;还有东山村的红军后方医院、金竹坪村的红军被服厂、上金竹坪村的修械厂,为闽东红色革命提供了后勤保障。红色圆心区,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对于本区的文化资源,要努力保持原貌,做到“修旧如旧”,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年革命的艰苦与情怀。

2、绿色半径功能区。“山环万壑丹枫涌,水绕双溪白鹭翔”,这句诗歌生动地形容了闽东革命中心——柏柱洋的地理条件。柏柱洋地形独特,如同一个聚宝盆,除了红色旅游资源外,拥有极其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它四面环山,周围有虎头山、南无山、大东峰、井顶山群峰逶迤,气势不凡。顺着蜿蜒的山路一路盘桓,视野逐渐开阔,就能看到一马平川的柏柱洋。柏柱洋境内的农业品种丰富,在开发红色旅游的同时还能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在茶园风光体验区采摘茶业、枇杷、葡萄,在竹林休闲区欣赏林海,回归自然。红色加绿色的模式不仅能让来闽东的游客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也能得到身心的放松。在绿色半径区,突出自然闲适,让游客感受到自然生态博物馆的黯然生机。

3、古色外弧区。除了红色和绿色旅游资源,柏柱洋还有丰富的古色文化。比如狮峰寺,始建于唐代,距今一千多年,是福建省内第一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大雄宝殿的梁木构式,堪称研究唐宋建筑的古化石。再比如榕头村,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郑虎成的故乡,村口的九头榕树(现存五头),虬枝成拱,荫连数亩;郑虎臣祠堂保存着许多绝无仅有的原貌古对联。还有楼下村古民居群,这些建筑大部分完成于清代,大大小小30余座,是典型的明清江南建筑风格;还有贫农社旧址,因为毛泽东同志的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因此,到闽东旅游的群众不仅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还能增长闽东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方面的知识。

 (五)融合媒介形态

前文空间的经营谈论的是“引进来”,这个部分要讨论如何“走出去”。过去我们讲宣传,利用的是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等,在习近平同志任闽东地委书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音乐风光片这样的电视节目是最能够集中表现一个地区的秀美山川和淳朴民风的,闽东当时能够拍摄那样一部片子,是非常难得的。但今天的媒体已经走进了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传播手段、组织方式、媒介形式互相利用,打破了媒体间的界限。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其称为“融合媒介”,指的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的提法很具时代概括力,它指出了当代社会的信息文化交互方式是合作的、综合的、整体的。因此,我们要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媒介手段,共同编织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播网络。

1、微信等自媒体。今天世界的认知,已经进入移动终端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再也不会正襟危坐在一个固定空间接受系统的信息。取而代之的是在移动中的阅读,电纸书、手机、pad,人的眼睛固定在屏幕,可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却无时无刻不在移动。因此,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推广,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印刷媒体,而要发挥“群众路线”的精神,将触角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移动终端中。用微博、微信和短信推送的方式,定期传播闽东特色文化的知识故事和活动消息。闽东特色文化的前期传播必须转移到线上的世界,只有在这个空间,信息的传播才是最快捷、自由和便利的。微信、微博这样自媒体的优势是: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人人都是传播者。通过原创和转发朋友圈这样的功能,单一的信息源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交互和放大。在信息发出的时候,闽东特色文化也许只是一个概念,可是在不断的转发过程中,将融进无限的智慧,极大激发人们对于文化的创造力和塑造力。闽东各县的宣传部门都创建和管理着公众账号,比如福鼎宣传部建立了“幸福福鼎”的微信公共号,福安经营着“福安旅游网”的新浪微博。时代的最主流文化要借助最前沿的科技传达,为了把握住年轻人——这个传播力最强、潜在市场最大、最有活力和朝气、代表未来社会发展的群体,闽东特色文化品牌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宣传。

2、电视等传统媒体。虽然新兴媒体方兴未艾,但中国更广大的受众还是没有让电视退出我们的生活,电视依然是中国最大传播媒介。(1)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播离不开纪录片。闽东可以制作系列纪录片,将本文第一部分闽东特色文化的基石——山海,闽东特色文化的招牌——畲族,闽东特色文化的标志——廊桥,闽东特色文化的象征——宗教,闽东特色文化的亮点——革命,用纪录片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习近平同志当年为闽东联系了中央电视台播放《山与海的交响》,我们这套纪录片也要努力在中央4套(中文国际频道)或者中央10套(科教频道)、纪录片频道播放,另外,笔者曾在东南卫视担任策划,可以结合节目改版,将闽东的这套纪录片推上去。不要小看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这两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通过故事的讲述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美食的招牌。商品和文化的联系建立起来,观众慕名而来就指日可待了。(2)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播同样需要影视镜头。在文字作为通用语言的时代,文化的宣传靠小说,但在影视发明之后,电影语言就成了人民大众最能接受的艺术样式。《少林寺》火了河南嵩山,《龙门客栈》火了新疆的戈壁,《卧虎藏龙》火了浙江安吉的竹林,《变形金刚》火了武隆天坑,现在许多电视、电影导演都在绞尽脑汁费力寻找风光秀丽独特的外景地,郁郁葱葱的森林、波涛渺茫的大海、静谧深沉的小溪,闽东独特的自然山水绝对没有理由缺席在影视镜头的背景之外。(3)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播最不应忽视娱乐节目。消费时代,忙碌的大众在文化消费上,更加倾向轻松休闲的娱乐节目。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就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典范,长沙的经济并不发达,但文化娱乐消费却十分旺盛。湖南卫视打造的《爸爸去哪儿》这个大型体验型栏目就在不同年龄、行业的人群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成功的要素不仅仅是几个“星爸”、“星娃”的娱乐效应,还有在户外鲜活的生存体验。两季《爸爸去哪儿》捧红了无数外景地,闽东有不同的特色旅游区,在红色旅游区,可以为其打造“红军客栈”;绿色旅游区,可以为其策划“竹海迷踪”;蓝色旅游区,可以为其设置“冲浪之旅”。闽东的生存环境设计能给对创意日趋捉襟见肘的节目以不一样的风情,又能将“星娃”在体验过程中的纯真笑脸作为宣传闽东最好的免费形象。

3、工艺品等象征物件。无论是微信、短信等自媒体还是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它们都属于虚拟的媒介。闽东有一个产品,既是特色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传播品牌的有力媒介,那就是闽东特色的工艺品。工艺品是通过手工或机器对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她凝聚着一个地方民间手工的高超技艺,是一个地方生产水平的象征。闽东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很多,最著名的有柘荣剪纸、畲族银雕、寿宁陶艺、古田油画、福鼎木雕等,其中银雕作品《银翼善冠》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特别金奖,“珍华堂”银器入选“福建老字号”。但这些美轮美奂的工艺作品只是作为个体民俗技艺的产品则并未发挥它们的象征价值。如果能将闽东特色文化灌注在这些小小物件上,比如用木拱廊桥,既能作一系列的剪纸,更能做成根雕,作为旅游纪念品,成为书桌的摆设、汽车里的装饰。再比如用油画组图表现闽东的山水,挂在家里。人们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杰作时,在叹服记忆精湛的同时,被对象所吸引,产生了对闽东山水人文的好奇心,在细节方寸间,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了闽东的特色文化。

上文从资金的来源、人员的配备、时间的酝酿、空间的经营和媒介的融合五个向度讨论了闽东特色文化品牌传播的问题,不免造成一种穷尽力气、千方百计将闽东特色文化的一切展现给世人的印象。这个时候难免令细心深思的人产生一个疑虑:这么穷形尽相地挖掘文化资源,闽东特色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否会受到威胁?的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度融合,许多地方的文化遗产出现了破坏性开发,我们可以看到江苏镇江,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13座宋元粮仓毁于楼盘开发;安徽泗县,始建于北宋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释迦古寺毁于楼盘开发;辽宁大连,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分支、有着5000年历史的郭家村遗址毁于旅游开发。这些地方搞不清楚文化和经济既互相促进又各有界限,被经济利益冲昏头脑,盲目地用经济逻辑绑架文化价值,用单一的价值取向“一刀切”,对本地文化资源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应该说,这样的担心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闽东属于后发地区。后发地区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商业模式不够完善,配套服务不够健全,所引以为傲的,就是闽东特色的文化。那么,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文化资源,确实是摆在本地管理者及所有对闽东文化抱有热情的人们面前需要思索的问题。笔者也经常听到畲族的朋友抱怨:很多畲族原生文化在商业演艺的过程中,遭到了歪曲以致失去了原真性的东西。

本文在探讨了闽东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之后,试对闽东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作两点分析:第一,文化保护问题的确存在行政、商业和民间三者的紧张关系。特色文化,本来就是人们依照山川大泽的自然形式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生活形态,它是一个个村落,一代代族群发展起来的地域特性,这种特性和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流传到今天。在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基础上繁衍发展的文化类型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也是地域特色文化吸引人的部分。市场经济本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工具,它依靠灵敏的嗅觉捕捉到这种特殊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手段将其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推广出去,对于在自然演变中有可能寿终正寝的古老特色文化以新的生机,这是很好的思路。但是商业逻辑通常具有两面性,它的另一面——趋利性,往往会超越工具的职能,在不断产生利润的同时成为人的主人,不断依照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以普遍的模式超限使用文化对象。这样,就对文化造成了透支性的破坏。这时候,就需要行政的手段不断调控工具的使用,我们的行政管理者,不仅仅是地方经济增长的推动者,更加是地方文化的主导者;文化,也不仅仅是产业手段,更加是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以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者的责任,有效地引导商业对文化的使用,才能获得经济和文化的长久和谐共存。第二,我们也不必对一些文化传统的消失太过悲观。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处在矛盾当中不断发展,自然山川如此,人类生命如此,人类依照自然所创造的文明也同样如此。地方特色文化既然是本地先民依照地理资源选择的最便利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组织方式,那么,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基础的改善,自然而然会有新的更适合本地人生存的文化形态的出现。我们不必太过为一些表面的文化形式改变所难过,因为闽东特色文化所依存的锦绣山河没有变,闽东人淳朴善良、勇敢开拓的精神没有变,闽东人尊重祖先历史的传统没有变,我们就可以说,闽东特色文化的本质性因素没有变。不仅没有变,闽东特色精神文化还会引导当代闽东人,在变化着的时代环境中,不断创造这个时代的闽东特色文明,创造着属于当代闽东的特色文化品牌。

结语

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打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整体性话题。笔者刚拿到这个课题时,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去搜集、整理资料文献的。越是深入到闽东细腻而又复杂的文化肌理,才发现最初的想法是多么肤浅和幼稚。闽东有着远远比我们几个人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验更为深厚、广博、灿烂、迷人的文明创造和文化遗产,培育和打造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复杂性与开拓性超出了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智力和情商。因此,课题就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如何整理在闽东纵横分隔水系山脉基础上形成的各自独立发展繁衍的文化门类?二是,如何在新的时代激活闽东那带有原生封闭性的特色文化资源?我们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万事万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依次梳理了山海、民族、民俗、宗教、革命五个闽东特色文化门类,难免挂一漏万。又根据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了闽东文化的特色就是山海的兼容气质。根据闽东文化的这样兼容气度,笔者分别从资金、人员、时间、空间和媒介五个方面探讨了闽东特色文化的传播策略,限于眼界局促,也是一管之见。

在研究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由于职业背景的关系,我时刻以习近平同志《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里的思想光芒作为指导,从中抽绎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两个维度的模式。从文化自信角度上,不断地了解闽东自然和历史的过程,即是不断建立闽东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可以说,以作为一个闽东人而自豪,也为能成为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播者感到光荣。本文提出的一些做法,可能耗时费力,短期内无法看到直接的成果,但笔者认为,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是需要时间的,现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可能见不到明显成效,但是踏实细心的付出会慢慢影响周围的人,而所有心怀故乡的全体闽东人民的努力,最终是能够汇聚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打造出一个个优秀的闽东特色文化品牌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正站在一个大好的历史时期,二十多年前从闽东走向国家领导人岗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兴盛对民族复兴的重要关系。闽东作为总书记曾经付出努力,依然牵肠挂肚的地方,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机遇中迎来了文化大繁荣的最好时机。(作者系中共宁德市委党校讲师)

注释:

近平.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M].摆脱贫困:22.

②林校生.《闽东区域文化资源特性论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

[2] 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

[3] 缪品枚.宁德史话[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9.

[4] 缪品枚.宁德风情[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9.

[5] 汤养宗 徐景斌.宁德景观[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9.

[6] 黄幼声.宁德霍山[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9.

[7] 宁德政协文史委.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110.

[8] 宁德政协文史委.闽东虹桥[M].宁(新)出(2003)内书第15号,20034.

[9] 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10] 宁德政协文史委.闽东名人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

[11] 宁德政协文史委.闽东古镇名村[M].宁(新)出(2006)内书,第6.

[12] 刘国平.闽东历史文化专题[EB/OL].宁德网,2007-7-6.

[13] 宁德政协文史委.闽东名人故居.宁(新)出(2008)内书,第7.

[14] 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

[15]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16] 林校生等.闽东文化战略品牌刍议.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

[17] 张光英.闽东文化旅游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2.

[18] 宁德师范学院等.畲族文化新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

[19]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论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

[20] 徐姗娜等.宁德历史文化名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

[21] 福建政协文史委.福建畲族百年实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

[22] 宁德政协经济委员会等.第一洞天.宁(新)出(2013)内书,第27.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